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资讯
科技,让青年迸发创新动力(知识产权报)
发布时间:2022-05-09 09:47:04|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北京冬奥顺利举办、北斗三号闪耀星空、“地下蛟龙”彰显威力……这些大事件的背后,都有青年人踔厉奋发的身影,都有青年奋力创新留下的足迹。


冬奥设计,青年使命“担”起来


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从“冰立方”中雕刻而出,一时间惊艳四方;赛场内外,热情洋溢的志愿者身着“天霁蓝”制服,组成冬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京2022年冬奥会(下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一幕幕精彩瞬间,离不开设计团队的辛苦付出,北京印刷学院师生团队便是其中一员,他们在工作中展现了中国青年的担当。


打磨水墨动画


“我们团队共16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高妍玫介绍,2021年11月11日,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还有84天,她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为开幕式上的“冰雪五环”环节设计水墨动画。为此,他们快速组建了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设计团队。


“当时,导演给我们的要求是,动画全部要逐帧手绘,大概需要2000多帧手绘图,且动画既要体现科技感的运动线条,又要包含中国风的水墨效果。”高妍玫说,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年轻的设计团队经过近2000多张纸质手绘测试和3万多帧数字笔刷测试后,终于确定了绘制方案:除了第一届冬奥会的运动人形采用把宣纸固定在透明玻璃上手绘,在玻璃对面录制并处理成逐帧动画的方法外,其他22届冬奥会运动人形均采用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枯笔和淡墨数字水墨画笔刷分层逐帧绘制,并结合电脑特效最终完成终稿。


“我们团队研发的10种数字水墨画笔刷,目前均已获得版权保护。”高妍玫表示。


设计节目手册


在此之前,2021年6月,北京印刷学院师生团队还接到了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设计节目手册的任务。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人文与未来设计创新中心出版物设计研究室主任夏小奇告诉记者:“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即组建了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设计团队,其中包括5名教师、8名学生。”


刘萌萌是团队里最年轻的设计人员之一,她的任务是负责节目手册中“春”的设计。“我们受中国传统文化启发,在设计字体上采用了窗棂和迎春花等元素,经过老师指导后,终于设计出了一款不一样的‘春’。”刘萌萌介绍。


“我们秉持现代设计的理念方法,为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思想赋予新内涵,把精彩纷呈的开幕式诗意化地展现给世界,在原创设计中尽显冬奥风采、中国韵味。”夏小奇说。(记者 冯飞)


冬奥火炬,青春力量“燃”起来


回顾精彩纷呈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知识产权战线有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为保障“飞扬”火炬顺利发布、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而默默工作着。


保障火炬发布


2021年1月29日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下称审查业务管理部)突然接到紧急任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下称北京冬奥组委)即将在2021年2月4日对外发布火炬造型,需对其进行专利检索和知识产权风险分析。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合作司协调下,审查业务管理部迅速组建了由何玮、沈君、王琳、皇夏露组成的审查业务管理部冬奥工作专班(下称工作专班),来完成这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工作专班肩负着维护北京冬奥品牌和国家形象的巨大责任,同时承担的这项任务检索难度也异常大。此次冬奥会专利检索只有尽可能覆盖更多检索领域,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设计产品的知识产权风险。为此,他们顶住压力,忘我地投入工作;他们创新工作模式,将常规策略与追踪式、联想式、协作式检索相结合,全方位梳理风险点。最终,工作专班准确给出专业的法律判断,确保了冬奥火炬的顺利发布,以行动践行了“急难险重任务,我在第一线”的誓言。


后期因工作需要,工作专班又增添了安文亚、杨超等新锐力量,并圆满完成了多项冬奥设计方案的知识产权风险分析工作。


收获诚挚感谢


2021年3月,北京冬奥组委向审查业务管理部发来感谢信,对审查员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利审查员通过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为我们就相关工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规避了法律风险,有力地保障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顺利进行。”


“看到用心呵护的‘飞扬’火炬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我们心中无比骄傲和自豪。”回想起火炬正式公布的那一刻,王琳等人仍心潮澎湃。


2022年4月,工作专班成员、审查业务管理部质评处何玮获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他由衷地告诉记者:“我深切感受到我国对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知识产权为北京冬奥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助力。”(李思靓)


北斗三号,青春光芒“闪”起来


在轨超180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于近日平安归来。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取得突破,离不开锐意创新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称卫星创新院)北斗导航卫星研究团队就是其中之一。这支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头顶星光是他们攻坚克难的见证。


鼓励青年创新


2013年,北斗三号试验星试验验证的攻坚阶段,吉林大学微电子专业的赵帅在校招活动上聆听了北斗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的演讲后,内心澎湃不已。他加入了团队,并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北斗三号体制论证、组网发射等工作中。


“团队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开展了很多全国首创的技术研究工作,创新实现基于相控阵的星间链路就是其中一项。”如今已是卫星自主运行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赵帅回忆,当时正值2014年9月,位于西安的测试场地条件十分艰苦。在分管副总师的带领下,青年技术人员组成测试攻坚队伍,硬是坚持了近一个月,直到各项指标顺利达成。


共同攻坚克难


一项新技术在投入应用前需进行大量的试验验证。


“我们在卫星研制过程中有一个大型试验就是星地对接——由地面系统评估卫星系统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要求。”团队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陆新颖告诉记者,为做好这个试验,设计师们基本24小时轮流转,以便随时分析异常情况、解决试验遇到的问题。单颗卫星的试验就需要持续一个多月。让陆新颖印象最深的是厂房里的一块“大海绵”,“这个海绵给大家休息用,大家几乎不怎么出厂房,全心全意地完成实验。”


实际上,陆新颖所说的“大海绵”是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的试验装置。“当时我们遇到了一个挑战,就是星箭分离时运载和卫星分离点冲击过大的问题,这个海绵垫就是我们进行多次试验验证留下的。”团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陈鸿程说。


“北斗导航卫星研究团队敢于把新的挑战交给年轻人。” 姿轨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林夏告诉记者,大家常说作为一片创新的土壤,卫星创新院要走出新路。


在一代代航天科研工作者的接力奋斗下,创新之火持续燃烧。卫星创新院研制的北斗三号专用导航卫星平台,突破关键技术53项,其中6项为国际首创。这些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就像航天领域的新星,闪耀着熠熠光辉。(记者 吴珂)


“地下蛟龙”,青年智慧“涌”起来


盾构机(又叫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素有“工程机械之王”“地下蛟龙”的美称。在我国,人们习惯将用于软土地层的隧道掘进设备称为盾构机,而将用于岩石地层设备称为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相对于盾构机,TBM因其对设备的可靠性和长寿命要求极高,被称为工程机械的“掘进机之王”,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着一家盾构机制造企业的创新实力。


钻研核心技术


2017年,以靳党鹏为代表的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下称中交天和)的青年设计人员临危受命,组建了由200多名设计研发人员组成的青年团队,他们平均年龄27周岁,其中研究生、博士生占48%。


靳党鹏说:“我们的许多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为了早日掌握TBM技术,靳党鹏带领团队几乎跑遍了国内TBM施工现场。他们不畏艰难,潜心研发,死磕TBM背后的核心技术。


经过无数次试错,靳党鹏和团队于2020年首次提出压注混凝土工法理念,将敞开式TBM掘进机与压注混凝土工法进行创新性融合,并让全球首创压注工法(DTSES)新型TBM掘进机成功获得应用,这不仅推动了TBM施工工法大创新,更是让中国TBM掘进机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弯道超车。


奋斗带来成长


从直径14.93米的“天和号”到直径16.07米的“运河号”,再到直径16.09米的“聚力一号”,每隔一段时间,中交天和就有新的盾构机下线。靳党鹏说:“看到自己设计的图纸成为一台台体型庞大的钢铁巨龙,对职业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靳党鹏在中交天和的7年设计人生,并不是个案传奇。“这里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完善的垂直培训机制和晋升空间。”中交天和总经理助理杨辉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截至目前,在中交天和设计院的近200名青年设计师中,近10人晋升为公司中层,超过80名设计师晋升为中高级职称。(记者 陈景秋)


让我们更近一些,您可以

马上拨打我们的专线 客服顾问正在在线等您

010-51282900转1868

邮件联系我们

用我们专业的态度,回复您的疑问


扫码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

项目申报

Copyright©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免费咨询热线: 010-5128290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2:00 13:00-17:30

京ICP备16025372号-2

企业微信截图_16170016851980.png

微信
咨询
电话
010-51282900
顶部